- 泉州概况
- 世遗之城
-
泉州概况
泉州古称“刺桐”,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是一座写满海洋记忆的港口城市,已有1300多年历史。10-14世纪,泉州在繁荣的国际海洋贸易中蓬勃发展,成为各国商旅云集、多元文化交融的“东方第一大港”。多元、开放、包容是这座城市的传统与特质,也是激发爱拼敢赢、开拓进取的泉州人书写历史、缔造今日、开创未来的精神源泉。
查看详情 -
遗产综述
坐落中国东南沿海的泉州,曾是10-14世纪繁荣的亚洲海洋贸易网络东端的商贸中心,宋元中国杰出的对外经济与文化交流窗口。它以位于江口平原的城区为运行中枢,东南面的辽阔海域是其对外联系门户,西北面的广袤山区是其产业基地,水陆复合的运输网络连通其间,呈现为港口、城市与腹地联动发展的整体繁荣景象。
查看详情 -
泉州,最好吃的世遗之城
“最好吃的世遗之城”,曾有人这样评价泉州。泉州市地处福建省东南部,是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全市常住人口888万人,202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2172.33亿元。泉州地处福建省东南部,依山面海,境内山峦起伏,山地、丘陵占土地总面积的五分之四,俗称“八山一水一分田”。
查看详情 -
九日山祈风石刻:泉州为和平昌盛所作的古老祈祷
九日山位于泉州古城西北7公里的晋江上游。山上祈风石刻是“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贸易中心”体现管理保障的代表性遗产要素,记载了宋代在泉州负责海外贸易管理的国家专员、地方官以及皇室成员等,为海外贸易商舶举行祈风仪式的摩崖石刻。
查看详情 -
泉州市舶司:见证“东方第一大港”繁荣的古海关
泉州市舶司遗址位于泉州古城罗城的镇南门外、翼城的南熏门内。市舶司是“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贸易中心”体现海洋贸易管理保障的代表性要素,是宋元国家政权设置在泉州管理海洋贸易事务的行政机构。市舶司的设置标志着泉州正式成为开放的国家对外贸易口岸,对宋元泉州的经济繁荣、文化交流以及海洋贸易各参与方的共同发展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反映出泉州港口依托于庞大国家机器的独特属性。
查看详情 -
德济门:见证四海舶商诸蕃琛贡云集的古城门
德济门遗址是宋元以来泉州古城的南门遗址,南面紧临着晋江,建造于十三世纪,十四世纪中、晚期(元、明两代)扩建,沿用700余年。德济门遗址是体现世界海洋贸易中心管理保障的代表性遗产要素,记录了宋元泉州城市向南部拓展的历史,为城市南部商业性城区的重要地标,体现了官方对海洋贸易和城市商业发展的行政保障。
查看详情 -
泉州天后宫:现存建筑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妈祖庙宇 一部海洋文化对外传播史
泉州天后宫是祭祀海神妈祖的庙宇,也是世界范围妈祖信仰的重要传播中心,见证了妈祖信仰伴随海洋贸易的形成和发展历程。泉州天后宫与真武庙、九日山祈风石刻等共同体现出民间信仰与国家意志相结合对海洋贸易发展的共同推动;与泉州的商人群体密切关联,见证了海洋贸易作用下泉州南部商业性城区的发展。
查看详情 -
真武庙:宋代官方祭祀海神场所
真武庙,始建于宋代,有“八闽玄天上帝第一行宫”之誉,是“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体现管理保障的代表性遗产要素,是10—14世纪泉州官方祭祀海神的场所,与九日山上祈风石刻、天后宫一起,共同展现出古代泉州地区悠久的航海传统和海神信仰体系,及政府对海洋贸易的鼓励与推动,是泉州宋元时期海上对外贸易的重要史迹之一。
查看详情 -
南外宗正司:南宋泉州海外贸易繁盛的重要政治力量
泉州南外宗正司是南宋时期管理居住在泉州的赵氏皇族宗室群体的机构,随南宋朝廷南渡杭州而迁入泉州。其遗址位于泉州肃清门西南、开元寺南侧,推测占地面积为45000平方米。赵氏皇族宗室是泉州世界性多元社群中具有影响力的组成部分,他们不仅提升了泉州的消费能力,还积极参与海洋贸易。南外宗正司的设置进一步强化了国家政权对泉州海洋贸易的推动,体现了强有力的官方管理保障。
查看详情 -
泉州文庙及学宫:在宋元海洋贸易发展中绽放思想光芒
泉州文庙及学宫是体现世界海洋贸易中心多元社群的代表性遗产要素。文庙是古代官方纪念和祭祀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的场所,学宫是古代泉州的最高等级的教育机构,作为儒学的传播中心,泉州文庙及学宫是包括政府官员和高级知识分子在内的泉州精英群体的象征,这些社会精英在宋元海洋贸易的推动和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查看详情